发表日期: 2020-06-19    共浏览8256次    [字体: 放大  正常  缩小 ]

黄守宏:扎实做好"六稳"工作 着力落实"六保"任务

2020-06-18 09:15 来源: “中国行政管理”微信公号
 
     

2020年5月28日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总结了过去一年和今年以来的政府工作,阐述了今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宏观政策取向,对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作出了部署,是做好政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准确把握和深刻领会《报告》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本刊特约国务院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黄守宏同志撰写专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 着力落实“六保”任务》,为深入研究和贯彻《报告》工作部署提供学习指导。因篇幅所限,刊发时略有删节。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 着力落实“六保”任务
黄守宏

今年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对此,《报告》作出了重点突出、精准有力的部署安排。

一、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

我国有上亿户市场主体,这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吸纳90%以上的城镇就业,关系亿万家庭生计,在这次疫情中受到冲击和影响最大。只有尽力帮助这些市场主体渡过难关、防止出现大规模倒闭,经济增长才有基础,就业才有支撑,人民生活才有保障。《报告》对此提出了有力的政策举措。

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报告》按照强化阶段性政策与落实制度性安排相结合的思路,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减税降费举措。一是继续执行2019年出台的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政策。由于这两项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是分别于2019年4月份、5月份开始实行的,今年全年实施,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二是延长前期出台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今年以来,为对冲疫情影响,我们出台了一批6月前到期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这些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行业企业,亏损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市场主体中占大头,也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各项惠企纾困政策要倾斜支持、及时覆盖。今年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延长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相关税费政策实施期限。三是围绕稳企业保就业新近推出一些减税降费政策。比如对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缓缴社保费、对电影等行业给予税费支持等。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报告》从推动降低企业用能、用网、房租、物流等成本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居民和农业用电价格相对较低,但一般工商业特别是大工业用电价格偏高一些。这两年,我们已连续出台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降低10%的政策。今年我们又出台降电价政策,明确从2月1日至6月30日,将除高耗能行业外的大工业和一般工商业用户电价降低5%。《报告》明确,这一政策将延长到今年年底。最近几年,我国持续推动网络提速降费,不仅使群众普遍受惠、企业广泛受益,也有力推动了数字经济迅速发展。今年要在近几年资费大幅度降低基础上,实现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低15%。疫情发生以来,一些行业领域企业、商户经营困难,但房屋租金等刚性支出压力凸显,甚至成了一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可承受之重。为此,《报告》提出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并予以政策支持。同时,要求坚决整治涉企违规收费,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各种乱收费死灰复燃。

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当前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现金流极为紧张,维护资金链安全是稳企业最迫切的任务。为此,《报告》提出了几条重要举措。一是继续延长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执行期限。在疫情发生后,有关部门出台了对符合条件、流动性暂时遇到困难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本金和利息给予临时性延期偿还安排政策,即对于2020年1月25日以来到期的中小微企业贷款本金及利息,最长可延长至2020年6月30日偿还,并免收罚息。鉴于当前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加剧情况,《报告》明确,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到明年3月底,其中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由企业与银行协商延期。二是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增加信贷投放、扩大覆盖面。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企信息不对称,企业缺乏合格抵质押物。针对这一问题,《报告》提出要促进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并要求银行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精准性,对小微企业大幅增加信用贷款、提高首次贷款比例。大型商业银行全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过去银行往往要求企业先还本再续贷,考虑到企业经营困难、资金紧张情况,《报告》要求大幅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无还本续贷,以防止随意抽贷、断贷、压贷,避免造成资金链断裂。针对目前政府性融资担保的规模和占比较低、费率较高等问题,《报告》提出要大幅提高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在鼓励银行增加对企业贷款的同时,要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为鼓励银行敢贷、愿贷、能贷,《报告》要求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包括要完善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金融机构内部考核机制,落实尽职免责条款,阶段性放宽银行资本、拨备和不良资产核销等要求,有效增加中小银行低成本资金来源。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套利、脱实向虚或“垒大户”。为保市场主体,《报告》强调,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疫情对部分行业特别是住宿餐饮、旅游娱乐、居民服务等行业带来重创,企业停工歇业现象增多、用人需求减少。《报告》要求,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占新成长劳动力的一半以上,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承载着家庭的希望,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比上年增加40万人,达到87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留学人员回国就业人数也明显增多。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下滑、求职面试受限、选择余地明显收窄。《报告》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出了安排。主要是,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对增加高校毕业生招用的企业予以政策支持;扩大基层服务项目等招聘,包括增加“特岗计划”“三支一扶”招募规模,拓展科研、社区、医疗等基层岗位,增加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招聘数量,提高各级事业单位空缺岗位用于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比例;增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规模;高校和属地政府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报告》对做好退役军人、农民工等其他重点群体就业和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也提出了要求。要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防止和纠正性别、身份、地域等就业歧视。现在我国灵活就业人员数以亿计,其中既包括传统的各类零工、企业非全日制用工、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也包括近年来快速增长的电商、快递等新业态的就业人员。这些人员流动性大、社会保障政策存在缺失,受疫情影响较大。针对当前灵活就业人员面临的困难,《报告》提出了相关扶持措施。今年对低收入人员实行社保费自愿缓缴政策,涉及就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城镇小店小铺、早市夜市、流动摊贩等服务业是群众生活所需,事关很多家庭生计,不能以保持市容整洁等为由一禁了之、一关了之,要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为其提供便利、留足空间、引导规范支持发展,以众多微就业托起百姓大民生。当前我国就业总量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并存,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需缺口达2000万人,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统筹考虑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和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在2019年职业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超过1500万人次、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基础上,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市场主体的活力。在当前困难情况下,保住市场主体并努力稳定其活跃度,是“六保”的重要任务。这要靠深化改革,大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其优劣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兴衰、生产要素的聚散、发展动力的强弱。这些年,我国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使市场主体活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越是严峻,越要千方百计优化营商环境。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对前期采取的一些应急管控措施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清理取消的清理取消,促进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业。要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定和完善行政许可事项等清单,清理规范备案、登记等管理措施,坚决防止变相审批。经营场所是企业登记注册的核心条件之一,目前一些地方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时提出的经营场所要求过高,增加了创业难度、抬高了创业成本。《报告》要求放宽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要深化“证照分离”改革,使企业更便捷拿到营业执照并尽快正常运营,克服“准入不准营”的现象。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可办。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只有公平竞争,才能使市场活而不乱,实现优胜劣汰,否则就会“劣币驱逐良币”。公平竞争有赖于公正监管。要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体系,创新公平公正的监管方式,严格规范行政执法,以公正监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发达的商品市场体系,还要有健全的要素市场体系。与商品市场相比,我国要素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存在市场决定要素配置范围有限、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要素价格传导机制不畅等问题。这影响了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成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一个突出短板。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今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就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等进行了全面部署。《报告》对推进资本、土地、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改革提出了要求。

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在这次抗击疫情中,国有企业在保障物资供应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今年要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要加快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要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行出资人监管权责清单管理。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今年基本完成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发展实体经济,更好服务国家战略。要通过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民营经济是创业就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和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各项举措,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要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和政策支持,清理废除与企业性质挂钩的不合理规定,坚决纠正侵害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行为。要限期完成清偿政府机构、国有企业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款项的任务。《报告》强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要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完善涉企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及时帮助民营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振企业家发展信心。

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骨架,代表着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总体上看,制造业大而不优、大而不强,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投资增长低迷、生产成本上升、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亟待加快转型升级。《报告》要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快补齐制造业产业链短板,优化供应链布局,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要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近些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成长,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部分,不仅便利了群众生活,也为扩大就业提供了支撑。在这次抗击疫情中,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这些新业态,疫情期间实行居家抗疫、隔离观察、小区封闭等很多管控措施都会增加难度。《报告》明确,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抗击疫情,还是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促进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先导。从世界科技发展史看,凡具有颠覆性、突破性的重大科技创新,都是基于基础科学的长期积累。这些年,我国在应用技术领域进步迅速,一些方面走在国际前列,但基础研究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是我国原始创新成果少的重要原因。《报告》提出,要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完善基础研究经费拨付和管理办法,大幅度提高稳定支持比例。当然,基础研究不能由国家包揽,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基础研究是仅靠政府投入的。据统计,韩国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占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的50%左右,日本是30%左右,美国是20%左右。过去10来年,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仅占1.5%左右。要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形成支持基础研究的合力。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展社会研发机构。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广泛汇聚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促进发明创造和转化运用。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要围绕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畅通创新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报告》提出,要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英雄不论出处,要在更多领域把需要攻关和转化的重大项目张出榜来,谁有本事谁就揭榜。这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加快创新步伐,也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广大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新创造潜能,只要充分释放出来,就能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报告》提出了促进创业创新的扶持政策,包括支持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发展,增加创业担保贷款,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等。这些年,我国很多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包容审慎监管方式。《报告》强调,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我们既要支持探索创新,又要注意防范风险。对那些看得准的新生事物,要量身定制监管模式,给予足够的成长空间,不能削足适履,坚决取消各种不合理限制。对有些一时看不准的,也要多观察,不要一上来就管死。对那些潜在风险大、有可能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后果的,要严格监管,发现问题果断出手。

三、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居民消费正在优化升级,拥有超大规模并极具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同时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阶段,有效投资需求潜力很大。这二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巨大的内需潜力,是我们大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所在。只要把这个潜力和优势发挥出来,就能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而强劲的动力。《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系统框架和路径,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推动消费回升。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报告》指出,要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要优化消费环境,提供消费便利,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改造提升步行街。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大力发展新零售,培育消费新增长点。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汽车消费持续增长,对拉动消费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70多辆,不仅低于主要发达国家,也低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仍有提升空间。近几年汽车消费增速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停车位严重不足。《报告》提出,要促进汽车消费,大力解决停车难问题。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5亿,且以每年几百万人的速度增长,养老服务供给不足问题突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托幼服务需求猛增,而供给严重不足。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加快发展养老、托幼服务。健康是人民幸福之本,是社会发展之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观念增强,人民群众对健康产品、健康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我们要因势利导,发展大健康产业,增加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把健康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几年,农村消费较快增长,仍有很大潜力。要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只要解决好民生关切,消费潜力就会不断释放。

扩大有效投资。我国发展中还有许多短板弱项,扩大有效投资空间广阔。《报告》立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考虑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后劲,提出了把“两新一重”建设作为投资重点。一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旨在激发新消费需求、带动新兴产业壮大、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报告》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重点。一方面是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这有利于壮大数字经济,促进信息消费、智能消费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更好满足群众对数字生活的新需求。另一方面是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近些年,为促进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我们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新能源汽车产业较快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但充电桩建设不足、充电不方便,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要科学规划充电桩布局,提高城市郊区、高速公路充电桩密度。二是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城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联结城乡的重要节点。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到县城就业安家、安排子女上学。要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扩大容量、增强功能。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生活有诸多不便。从此次应对疫情情况看,更加凸显了加快老旧小区改造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要全面规划、系统推进,既要搞好市政设施等硬件的提升,也要注重物业服务等软件的改善,既要完善便民生活服务设施,也要将加强公共卫生等应急能力建设一并考虑,不断充实老旧小区改造内容,使社区真正成为承载美好生活、完善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今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700万户。三是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支持沿江沿海高铁、城际铁路等项目建设。完善公路网骨干线路,加快普通国省干线、内河航运等项目建设。推进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一批支线机场项目。加快在建重大水利工程进度,新开工一批重大水利工程。为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报告》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2019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要优选项目,不留后遗症,让投资持续发挥效益。民间投资占投资的大头,扩大有效投资必须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报告》强调,要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既可带动居民增加消费,又可拉动有效投资,是扩大内需的综合大平台和最大潜力所在。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虽然超过60%,但是仍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特别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到45%,一些常住人口尚未完全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使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安家落户,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促进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培育产业、增加就业,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完善便民、无障碍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

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完善相关机制和政策,促进要素合理流动、产业高效协同、供需有机衔接、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构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落实和完善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举措。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措施。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发展海洋经济。《报告》要求,要实施好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支持保就业、保民生、保运转,促进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

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持续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增强污染治理的持续性、针对性、有效性。深化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加强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优化环境治理方式,对企业既依法依规加强监管,又主动做好帮扶指导,防止简单粗暴关停。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实现污染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之策。要完善价格、财税、金融等环境经济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环境治理领域,培育一批专业化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节能环保产业。严惩非法捕杀、交易、食用野生动物行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

保障能源安全。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源安全始终是关系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我国能源禀赋的特点是煤多、油少、气缺。这些年,我国石油、天然气消费量不断增长,对外依存度持续提高,2019年分别为70.8%和43%。当前,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正在深刻调整,主要能源价格剧烈震荡,能源市场不稳定因素显著上升,给我国能源安全带来风险。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增长,保障能源供应和安全任务艰巨,要系统谋划。要深入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发展多元能源供给。目前煤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仍接近60%,今后煤的消费占比会逐步下降,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不可能根本改变。要在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上想办法、找出路,这既利于保障能源安全,也利于减少污染排放。要科学规划煤炭开发布局,加快输煤输电大通道建设,提高煤炭集中利用水平。发展水电、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消纳水平。要聚焦短板,加快推进石油、天然气、电力产供销体系建设,提高能源储备能力,增强油气安全储备和应急保障水平。

四、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报告》强调,要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举措,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目前全国未摘帽的贫困县有52个,贫困人口超过1000人或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贫困村有1113个。要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推动政策、资金、帮扶力量予以倾斜,实施挂牌督战,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强化对特殊贫困人口兜底保障,确保贫困县如期摘帽、贫困村如期出列、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务工收入是贫困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稳就业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举措。《报告》强调,对外出务工劳动力,要在就业地稳岗就业。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组织产销对接,解决贫困地区农畜产品销售难问题,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在过去五年时间内,有近1000万贫困人口和约500万同步搬迁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要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确保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要继续执行对摘帽县的主要扶持政策,扶上马、送一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着力抓好农业生产。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对于稳定物价、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看,今年粮食供给是充裕的,稻谷、小麦库存量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现在夏粮丰收在望。其他大部分主要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但要看到,我国农业生产基础尚不稳固,抗御各类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产品产量存在波动,目前少量品种还存在结构性的供给紧缺问题,特别是猪肉价格仍处高位。农业生产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报告》要求,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增加产粮大县奖励,大力防治重大病虫害。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非洲猪瘟等疫病对养殖业影响大,要有力有效加强疫病防控,促进生猪生产恢复和畜禽水产养殖发展。加快农业科技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考核监督。《报告》强调,14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务工收入是农民增收的大头。对外出农民工,要落实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政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加就业岗位,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报告》提出,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加强农户社会化服务。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要积极稳妥推进。我国人多地少,小规模农户经营将长期存在,要尊重农民意愿,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报告》要求,增加专项债券投入,支持现代农业设施、饮水安全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五、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面对外部环境复杂变化,我们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促进外贸基本稳定。当前,我国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巨大压力。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外订单大幅减少,运营成本急剧增加,部分企业存在资金链断裂风险。外贸行业直接和间接吸纳1.8亿人就业,稳外贸事关就业民生,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报告》围绕支持企业增订单、稳岗位、保就业作出了部署安排。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和改进对外贸企业的服务,加大信贷投放,防止资金链断裂。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为出口企业提供风险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加快落实出口退税政策,简化出口退税手续,确保企业及时拿到退税款。提升通关效率,降低进出口合规成本,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国际货运能力,加快跨境物流体系建设。要发挥强大国内市场优势,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落实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出口企业开发面向国内市场的产品,加强与电商平台、批发零售企业、大型商超对接,构建内销网络体系。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外贸发展新亮点。当前传统外贸受到疫情较大冲击,要更大发挥跨境电商独特优势,以新业态助力外贸发展。《报告》要求,加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今年要在已设立59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基础上,再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进新一轮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第12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将在网上举办,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提供全天候网上推介、供采对接、在线洽谈等服务,让中外客商足不出户下订单、做生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两届,成为扩大进口的重要平台。要继续筹办好第三届进博会,积极扩大进口,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促进消费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助力高质量发展。

积极利用外资。利用外资是我们的长期方针,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低迷,商务人员往来受限,我们要采取有力举措,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努力促进外商投资稳定增长、提升质量。近年来,按照只减不增的要求,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几经修订,清单越来越短。2018年版保留的限制措施与2011年版相比减少约3/4,制造业基本放开,服务业和其他领域有序推进开放。2019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短了清单长度。其中,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由48条减至40条,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由45条减至37条。《报告》指出,要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这展示了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鲜明态度。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特区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在新形势下,要深化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使之更好担负起为全国改革开放探路开路的重任。《报告》提出,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在中西部地区增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增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自2018年以来,海南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岛建设自贸试验区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的进程,取得了初步成效。《报告》提出,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今年要按照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的要求,对标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突出以贸易自由和投资自由为重点,实施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建立公平竞争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2020年1月1日起,新的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正式施行。要严格依法办事,加强外资促进和保护,加快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提高政策透明度和执行一致性,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加开放的中国大市场,将为各国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遇。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场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完善政策、整合资源,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地方积极参与,开展互惠互利合作,扎实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解决好金融支撑、投资环境、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关键问题。要引导对外投资健康发展,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优化对外投资结构,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经济全球化符合世界各国的根本利益,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是当今国际经贸秩序的基石,其权威和效力应得到尊重和维护。《报告》强调,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进中日韩等自贸谈判。共同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各国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六、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

保基本、兜底线是政府的重要职责。面对困难,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群众关切的事情要努力办好。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民生保障好,人心就稳,社会就稳。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的短板和不足,《报告》就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作出了部署。2003年非典之后,我们初步构建起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疫情信息直报系统,对于及时发现、报告和控制已知传染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疾病防治和应急处置能力不强等问题。总结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经验教训,要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加强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依法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坚决查处瞒报行为。要推进疫情防控基础设施和条件能力建设,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要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加快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使健康促进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目前疫情尚未结束,《报告》强调要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坚决守护人民健康。

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已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这一制度发挥了重要保障功能,将患者及其家庭的医疗费用负担降到最低。《报告》提出,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提高医保保障能力。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便利流动人口和随迁老人。受疫情影响,很多医疗机构难以正常开展业务、收入大幅下降,《报告》要求给予扶持。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提高城乡社区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作用。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加强中西医结合。食品药品质量关乎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今年还出现了“大头娃娃”等食品安全事件。《报告》强调,要严格食品药品监管,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公平是人生公平的起点。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延期一个月举行。《报告》对有序组织中小学教育教学和中高考工作提出了要求。针对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报告》要求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完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针对学前教育资源短缺、民办幼儿园普遍面临困难问题,《报告》要求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中西部高校发展。《报告》强调,要稳定教育投入,优化投入结构,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未来。

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养老金是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今年继续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现在全国领取养老金人数近3亿,《报告》强调必须确保按时足额发放。今年我国虽然实施了社会保险缴费阶段性减免政策,基金收入有所减少,但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有保障的。这个保障就在于我们有积累、有调剂、有补助、有储备。一是基金有积累。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5万多亿元,总体支撑能力较强。减免社保费后,大部分省份累计结余仍然比较多,可以动用一部分结余以丰补歉。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实现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在全省范围内调动使用基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跨省有调剂。今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从2019年的3.5%提高到4%。三是财政有补助。近年来,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补助力度,地方政府也对养老保险予以补助。四是长期有储备。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建立了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目前基金规模已达到2万多亿元。划转部分国有资本是社保基金的重要资金来源,截至2019年年底中央层面已完成划转国有资本1.3万亿元,今年年底前要全部完成划转工作。《报告》提出,要落实退役军人优抚政策,做好因公殉职人员抚恤。《报告》要求切实保障所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都纳入常住地保障。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对因灾因病因残遭遇暂时困难的人员,都要实施救助,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和生活难题,坚决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发生。《报告》还对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安全生产责任等作出了部署。

前所未有的挑战、艰巨繁重的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强调,各级政府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政务公开,提高治理能力。加强廉洁政府建设,坚决惩治腐败。《报告》强调,各级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办好自己的事。《报告》指出,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担当者担当,让履职者尽责。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激发社会活力,凝聚亿万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底气。广大干部应临难不避、实干为要,凝心聚力抓发展、保民生。只要我们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奋力前行,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下,全国人民同舟共济、砥砺奋进,一定能夺取今年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向新的伟大征程。(作者:黄守宏,国务院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